新生力量正不斷入局公募基金行業。近日,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關于李道濱等的《設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審批》”的信息。除了自然人以外,今年以來,券商、外資機構等對公募牌照也躍躍欲試。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公募基金行業仍有較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當前行業“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新入局者能否突圍,仍待時間考驗。
個人系基金公司有望擴容
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7月10日,“關于李道濱等的《設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審批》”材料已被接收。上海證券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該人士正是中銀基金前總經理李道濱。公開信息顯示,2000年李道濱加入公募基金行業,歷任嘉實基金市場部副總監、總監、總經理助理和公司副總經理,此后加入中銀基金擔任總經理一職。
這意味著個人系公募有望再度擴容。2014年6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大力推進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進一步優化基金管理公司股權結構和組織形式,支持專業人士持股。2015年,第一家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泓德基金獲批成立。Choice數據顯示,當前個人系基金公司數量超過20家。
不過,個人系基金公司的發展分化較為顯著,較為依賴創始人的知名度。例如,陳光明創立的睿遠基金頗具號召力,此前多只新基金發行都十分火熱。王國斌創立的泉果基金同樣備受市場關注,旗下首只公募基金產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首募規模超過百億元。與此同時,部分個人系基金公司卻遲遲發展不起來,在管公募基金產品規模低于50億元。
從最新情況來看,個人系基金公司的發展進入審慎階段。2022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審慎有序核準自然人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嚴防行業無序競爭。
多方爭搶公募牌照
除了自然人以外,多路機構也擬進軍公募基金行業。一方面,券商持續加碼公募基金業務,例如,今年以來光證資管、招商資管、廣發資管、興證資管等相繼向中國證監會遞交《公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審批》材料。
另一方面,外資機構對中國公募基金市場也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今年3月,安聯集團旗下安聯投資遞交了公募基金管理人資格的審批申請。近年來,海外資管巨頭正加速布局中國公募基金行業,貝萊德基金、路博邁基金、富達基金、施羅德基金、聯博基金等已被核準設立。
除了新設基金公司以外,股權受讓也成為外資加碼布局的重要方式。具體而言,宏利基金、摩根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基金均由中外合資公募轉為外商獨資公募。
此外,近日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山西省)公告顯示,6月29日起,山西信托擬轉讓其持有的匯豐晉信基金31%股權,掛牌價格為10億元,掛牌40個工作日。公開信息顯示,除轉讓方(山西信托)外的公司現有股東(即匯豐環球投資管理(英國)有限公司)享有優先購買權,且未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業內人士透露,此次山西信托掛牌轉讓股權,如果匯豐環球投資管理(英國)有限公司行使優先購買權,或將再誕生一家外資控股的基金公司。
富達基金總經理黃小薏表示,大多數海外機構參與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獲得財務回報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看好這一蓬勃發展的市場。
資管行業“馬太效應”突出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越來越多機構入局,公募基金行業的蛋糕將越做越大。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擺在新入局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是,當前公募行業呈現“強者恒強”局面,新入局者能否實現突圍,最終分得一杯羹?
從全球資管發展趨勢來看,普華永道對500家資產管理公司和機構投資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27年,16%的現有資產和財富管理公司將倒閉或被更大的集團收購。
當前國內公募行業“馬太效應”也已較為顯著。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前二十大基金管理人在管基金規模約為16.93萬億元,占公募基金總規模的比例約為64%。其中,多家頭部基金管理人在管基金規模超過萬億元,然而尾部20多家基金管理人在管基金規模甚至不足50億元。
平安基金董事長羅春風認為,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是投資管理能力,其次是渠道銷售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和運營風控能力。“我們把這四大能力定義為‘長期正確的事情’,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們一直在堅持。”羅春風說。